8月31日,欧洲人做了几十年来都没敢做的事。
他们决定直接出兵乌克兰。不是送炮弹送坦克,而是派出一支几万人的部队,踏进和俄罗斯正面冲突的战场。
这支欧洲军队,美国不会派士兵参与,只提供情报、监视技术和指挥平台等支援。冯德莱恩说,这背后有特朗普的“后盾”承诺,还说在白宫已经谈妥。但特朗普出了名翻脸比翻书快,这份承诺到底值不值钱,谁心里都没底。
几天后,9月4日,冯德莱恩还要和斯塔默、马克龙、默茨,以及北约秘书长吕特开会,把这个计划再细化一下。
表面看,这只是一次军事行动决策。实质上,俄乌战争已经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原本,欧洲是站在后面,给乌克兰送装备、送钱,帮着对付俄罗斯。现在,他们要自己下场。这不只是政治表态,而是军事上的直接对抗。
很多人忽略了,朝鲜方面的介入已经让战场参与方多了一极。欧洲下场之后,这场冲突实际上已经开始呈现小规模的阵营化对抗。
以维持世界和平的角度看,这是个极坏的信号。方向错了,还踩油门,结果只会更糟。
冯德莱恩端出的“豪猪战略”,就是要让乌克兰变成一只浑身是刺的豪猪,任何靠近的捕食者都会被扎。她的设计分两步走,第一步,欧盟自己掏钱,在国际市场给乌克兰买武器;第二步,用欧洲的技术和工业能力,把武器生产直接搬到乌克兰,实现本土化。
欧盟的承诺很实在,每年400亿欧元。这不是一次性的援助,而是长期投入。即使在未来俄乌达成和平协议后,还要继续给乌克兰送钱、送装备、训练士兵,让它保持有规模、有现代装备的军队。
换句话讲就是:不管打不打,乌克兰都一身武装。
这意味着一旦战火再起,乌克兰随时可以恢复大规模作战能力。
这几乎切断了俄乌和谈的可能性。
就算临时停火,有欧盟托底,乌克兰迟早还要和俄罗斯再打一仗。
而俄罗斯想要压制这种威胁,就要扩大打击范围,不排除轰炸更多乌克兰境内目标,甚至冲击欧盟的军事设施。这是一步逼着战争延长的棋。
特朗普政府看欧洲这么干,心里绝对不是滋味。
特朗普上台后,对乌克兰的基本策略是两句话:能挣钱,别搭命。他要卖武器榨取乌克兰和欧洲的钱,但不想让美国卷进战争泥潭。那样既能赚军火钱,又能把精力集中在印太方向,去应对中国的崛起。
他的核心逻辑叫“战略收缩”,要求北约盟友多掏防务费,质疑给乌克兰援助的投入产出比。
而这次,欧盟直接把自己绑在乌克兰的战车上,还把特朗普的名字抬出来,等于逼着美国也上车。
未来,如果欧洲深陷乌克兰战场,美国很可能需要在欧洲和亚太之间做选择。
这事背后的政治角力,比表面军事动作要复杂。
冯德莱恩这种欧洲建制派领袖,与美国民主党长期利益绑定。俄乌战争,恰好是民主党的一张地缘战略牌。
如果特朗普兑现所谓的“后盾”承诺,他就等于打脸了自己“美国优先”的基本盘;但如果拒绝,就可能让跨大西洋同盟的裂痕扩大。这就是欧盟现在的算计,他们要的不是美国真的派兵,而是让特朗普陷入两难。
欧洲这次不是简单秀肌肉,他们是拿自己的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去下注。
欧洲经济现在说不上景气,再持续高强度投入战争,财政和产业都会受冲击。但他们仍然押上这一把,因为一旦乌克兰被俄罗斯彻底摧毁,欧洲面对的安全压力将远高于现在。
代价是,全球的军事扩张竞赛正在加速。
俄罗斯依靠能源和军工产能的韧性,已经调整到可以长期打下去。
美国那边,两党围绕乌克兰的路线越来越分裂。
欧洲内部,支持与反对派兵的声音并存,但现在掌权的一批人已经做出了选择,用政治赌注换地缘安全和外交主动权。
乌克兰,正在变成一个全球战略矛盾的聚合点。
一旦几万欧洲士兵踏上乌克兰土地,与俄罗斯的摩擦几乎不可避免。
北约东翼部署的重兵,随时可能进入临战状态。北极地区等新战线,如果被俄罗斯打开,也会拖更多国家下场。
到那时,这场冲突将不仅仅是俄乌的事,它会成为重塑全球格局的大事件。
只是,这一步迈出去,退路就很难找了。
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