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正值“七下八上”主汛期,7月14日,中国气象局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践行“观测即服务”理念,进一步加强实况监测产品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,更好地支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。
中国气象局要求,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。
一是加强实况监测产品融入天气预报业务流程。要充分认识、深入挖掘气象实况监测产品的应用价值,加强多源观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、人工智能预报和智能网格预报中的定量化应用,推动高频滚动的实况监测产品进入短临预报客观算法。要打破惯性思维,强化在主观预报业务分析、各类会商、技术复盘等场景中应用实况监测资料的意识。要建立根据观测实况滚动订正预报的业务流程,通过精细的实况监测产品,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时效。
二是强化实况监测产品的有效供给。要主动对接预报需求,制作有针对性、高质量的实况监测产品供预报应用。要打通实况监测产品直达预报员桌面的最后一关,将产品通过国家级业务平台下发实况监测产品,并接入国省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供预报员分析使用,建立从数据收集、质量控制、产品制作、传输共享到预报应用的高效业务体系。
三是加强实况监测产品研发和中试。要加强科技支撑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、新手段,通过观测预报联合攻关等方式,开展实况监测产品研发和中试,滚动迭代,不断完善,逐步打造定制化、定量化、智能化的实况监测产品体系,实现业务平台底层互联互通,为精准预报提供持续有力支撑。
四是强化实况监测产品应用培训和交流。要适时组织实况监测产品应用培训和经验交流,形成共创共享、互学互鉴的良好氛围。国家级业务单位要在实况监测产品研发和应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,加强对下技术支持和指导。省级及以下气象部门要组织力量,不断提升本地化实况监测产品研发和应用能力,将观测系统建设效益逐步转化为预报服务效能。
进入汛期以来,各地气象部门紧盯台风、暴雨、强对流等极端灾害性天气,强化观测、预报、服务业务各环节的“咬合力”,强化针对不同服务场景的实况监测产品供给,针对应急指挥调度、灾害救援等服务场景,建立现场应急机动观测保障机制,充分发挥观测新技术新装备作用,融合应用常规观测、协同观测和应急加密观测等技术手段,在防御台风“蝴蝶”“丹娜丝”及强降水过程中发挥较好效果,将“观测即服务”理念落实落地。
(作者:李悦责任编辑:张明禄)
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