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汉后期,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:缺乏能够支撑国家命运的顶尖将才!
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具体的战例来深入体会这一点。
公元230年7月,天气已进入炎热的秋季,魏国的皇帝曹睿发布命令,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联合出征,准备讨伐蜀汉。
魏国在连续受到蜀汉的攻击后,面子自然挂不住。更糟糕的是,东线石亭之战的失利让魏国的士气降到了谷底。因此,曹魏亟需通过一场胜利来恢复自己的军事信心。毕竟,蜀汉的边境攻势不断,魏国的面子和安全都受到威胁(“蜀连出侵边境,宜遂伐之。数道并入,可大克也”)。
在接下来的一年内,蜀汉丞相诸葛亮向曹魏发动了三次强势攻势。
公元六年春,诸葛亮出兵攻打祁山,尽管倾尽全力,却未能成功占领。
到冬季,他又率军出征散关,围攻陈仓,但由于粮草耗尽,最终不得不撤退。曹魏将领王双带领大军追击,结果诸葛亮亲自迎战,打得魏军溃败,王双被斩,诸葛亮再次回到汉中。
展开剩余75%到了七年春,诸葛亮指派陈式率兵进攻武都与阴平,最终攻下了这两个郡。
在这期间,蜀汉的战略部署可以说是巧妙且多方位的。
首先,诸葛亮亲自领导的主要进攻方向是从长安南下,经过子午道,最终直逼汉中南郑;
第二路由魏延领军,通过郿县进入褒斜道,经过斜谷到达汉中;
第三路则由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带领,他从新城郡沿汉水溯流而上,水陆并进,最终穿越魏兴郡发动攻击;
最后一条路线由郭淮从陇西出发,攻打武都。
尽管曹魏的主攻方向明确指向汉中,丞相必须亲自坐镇,不能轻易离开。然而,蜀汉的主力军队几乎都在汉中驻扎,因此,守在武都郡的魏延只得到了一小部分兵力支援。然而,魏延却出乎意料地打出了震惊全场的胜利!
魏国的后将费瑶、雍州刺史郭淮在阳溪与魏延展开激烈对决,结果魏延大败敌军。
曹魏方面对于这场战役的具体细节鲜有记载,史料相对模糊。
不过,结合两方面的信息,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推测:
1、阳溪大致位于魏国的南安郡,这说明魏延成功将侵入的魏军彻底击退;
2、魏延战后,魏国对其奖赏颇丰。
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,魏延不仅仅是简单地击退了敌军,他还在魏国的腹地,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,成功在敌境中进行反击,重创了魏国的名将郭淮。
比较起邓艾和诸葛绪与姜维的较量时,姜维虽然勇敢,但最后败退,甚至差点被诸葛绪包围,险些落入困境。
与此对比,魏延则在吴懿的帮助下,以一敌二,力挫费瑶和郭淮,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。由此可见,魏延的战力甚至可能强于姜维。
至于魏延战后的荣誉和奖励,尤为令人惊叹。
魏延被任命为前军师,征西大将军,封号南郑侯。
其中,征西大将军是蜀汉最为重要的将军之一,而“假节”这一荣誉则是极其罕见的,只有在丞相诸葛亮主政时,魏延才被授予此殊荣,成为唯一一位拥有“假节”之荣的将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魏延的封号——南郑侯,直接让他从最低级的亭侯一跃而成了县侯,这意味着他在军功上的巨大贡献。对于这样的军功,魏延的晋升可见一斑。
再来看蜀汉北伐时期的将领阵容,丞相北伐时,名将云集:魏延、姜维、王平、吴懿、吴班等,但到了决定蜀汉命运的“二士入蜀”之战时,姜维只能孤身一人力抗魏国的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等名将,魏延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总结来说,魏延不仅在局部战役中屡次获得显著胜利,他的军事才能也让他成为蜀汉晚期不可忽视的核心人物。而蜀汉在北伐的过程中的战力相较于前期的强盛,也显现出缺乏足够将才的局限,最终为国家的命运埋下了隐患。
---
历史开讲:
这篇文章有几个特点:
1、这是系列文章的一部分,特点是图文并茂,目的是让历史更加易懂。非历史专业背景的写作,有误引用史料的可能,欢迎大家理性讨论,不要过度解读。
2、我们不搞付费阅读,也不会在文章中插入强行广告。若您觉得文章不错,关注、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。
3、若想查阅之前的历史文章,请访问胖猫读历史首页,在页面下方的栏目中找到“合集”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