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行动主要是为了分散傅作义的50万兵力,让他们无法互相支援。华北军区的部队负责协助,主力是东野部队。通过这一战,可以增强华北地区的控制力,为后续夺回张家口等地打下基础。
傅作义的大本营在绥远,杨成武带兵打绥远是明摆着的事,逼傅作义不得不救。傅作义清楚,去救绥远会让兵力分散,给东野可乘之机,但他没得选。
傅作义或许会采取非常规策略,派遣主力部队支援绥远,只留少量兵力对抗东野,试图集中优势快速击败杨成武部,再回头与东野决战。然而,这种策略实施的可能性较低,因为傅作义即便全力以赴也未必能战胜东野,冒险行动显然不符合他的谨慎风格。
毛主席决定后,马上通知杨成武、杨得志和林帅,要求他们为战斗做准备。然而,杨成武和杨得志迅速行动,林帅的东野部队却遇到了问题。
如果东野南下的进度迟缓,杨成武的部队可能被傅作义围困,杨得志和东野都难以有效救援。东野提出推迟南下的原因并不充分,仅仅是由于部分交通线路受损,影响了他们的行军速度。
调整后的作战计划彻底改变了毛主席的原定策略。原本的三路进攻,旨在瓦解傅作义部队并逐个击破,现在改为杨成武牵制敌人,杨得志分割敌军,再由东野南下消灭敌人。
杨得志那边还算顺利,但杨成武的情况就比较棘手了。毛主席原本没打算让杨成武冒这么大风险,何况这次行动也没必要这么冒险。收到东野的电报后,毛主席马上回电,说明了杨成武的困境,强调东野要和杨得志、杨成武一起行动,并明确要求8月21日出兵。
毛主席的回复虽然语气平和,但指定了具体的出兵时间,显示出他坚定的立场。然而,东野并未因此改变主意,直到8月11日,他们再次发电解释,由于东北地区遭遇洪水,道路严重受损,无法按原计划在8月21日南下。
林帅本以为这封电报能缓解毛主席的情绪,却没想到事情并非如此。毛主席收到林罗刘的电报后,完全没有回应,既没有回电,也没有任何批评,就像这封电报从未存在过一样。林帅这才意识到,他再次低估了毛主席的愤怒程度。
毛主席肯定看了东野的电报,但当时他正在气头上,所以没回复。那段时间,毛主席和粟裕等人频繁交流,对华北战场提了不少好建议,说话也比给东野的电报和气多了。
林罗刘得知消息后感到紧迫,但由于东北局势动荡且大战在即,他们无法亲自前往见毛主席。于是,他们联系了中央的其他领导,希望他们能代为向毛主席转达情况。
四天一晃而过,约定的日子迫在眉睫,事情该怎么解决?周总理亲自去劝毛主席也没用,还有别的招吗?就在东野这边一筹莫展的时候,罗荣桓灵机一动,想到了个好主意。
罗荣桓决定给毛主席发一份电报,内容是关于东野计划阻击从沈阳经营口撤退的敌军。通常情况下,这种行动不需要上报中央军委,但这封电报是罗荣桓特意安排的,他的策略就隐藏在这份电报里。
这封电报乍看很普通,但细看会发现,东野发给中央军委的署名从林罗刘变成了林罗谭,谭就是谭政。
谭政在军事指挥上可能不是顶尖,但在政治工作方面,他的能力无人能及。他设计的许多政治工作方案都被解放军采用,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有效性。毛主席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只要谭政参与,队伍整顿就能顺利完成。虽然他只是政治部主任,并非副政委,按惯例署名应在刘亚楼之后,但罗荣桓特意将谭政的名字排在自己后面,以此向毛主席表明他们思想一致。
罗荣桓的一个简单动作,让毛主席注意到谭政,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。基于毛主席对谭政的信任,他确信林罗刘已为南下做好充分准备,这才平息怒火,回复了东野的电报。
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