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唐代名臣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份“工作建议”,既有实在的治国道理,又写得有水平,堪称文采飞扬。
一、本文人物:不怕死的臣子和能听劝的皇帝
魏征(580-643)
魏征是唐朝有名的“直脾气”大臣,专门给皇帝挑错。早年经历过隋朝末年的战乱,后来跟着唐太宗干活,当过户部尚书、谏议大夫这些官。别人怕皇帝生气不敢说的话,他敢说;皇帝做得不对的地方,他会一条一条指出来,前后提了两百多条建议,没一条是敷衍的。唐太宗特别看重他,说魏征就像一面镜子,能照出自己做事的对错。魏征去世后,唐太宗特别伤心,说:“用铜做镜子能整理衣服,用历史做镜子能知道国家兴亡,用魏征做镜子能明白自己的得失。现在他走了,我少了一面重要的镜子啊!”
唐太宗(598-649)
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。他年轻时特别厉害,跟着父亲李渊推翻了隋朝,打了很多胜仗。当上皇帝后,一开始特别踏实:不浪费钱、减轻百姓负担、认真听大臣的意见,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贞观之治”。但到了统治中期,国家越来越富,他慢慢飘了——开始盖豪华宫殿、经常出去巡游,还让百姓干活服役,百姓感觉有点吃不消,意见很大。这就是魏征写这篇“建议”的直接原因。
二、写作背景:皇帝有点“飘”,大臣忙提醒
贞观十一年(637年),唐朝已经摆脱了战乱的烂摊子,老百姓能吃饱饭了,国家也有钱了。可唐太宗不像以前那么节俭了,先是修了飞山宫、洛阳宫这些大宫殿,后来又常出去游玩,每次都要花不少钱、让很多老百姓干活,民间开始有了抱怨的声音。
魏征看着皇帝变了样,心里非常着急。他知道“老百姓能让国家安稳,也能推翻国家”的道理,怕唐太宗这么下去,会像隋朝一样垮掉。所以在短短四个月里,他连着给唐太宗写了四份“建议”,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就是其中第二份,核心就一句话:“皇上,现在日子好了,但别忘本,该省的省,该收敛的收敛,国家才能一直稳。”
图片
这份“建议”和魏征后来写的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成了唐朝最有名的两份“劝谏文书”。唐太宗看了之后,确实听进去了,赶紧停了一些劳民伤财的工程,又变回了以前的踏实样子,也让“贞观之治”能继续下去。
三、原文、翻译与注解
第一段:核心观点——想国家安稳,得先攒“德行”
原文:
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思国之理,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?
通俗翻译:
我听说想让树长得高,得先把它的根扎牢;想让河水流得远,得先把它的源头疏通好;想让国家安稳,皇上得先多做有德行、讲仁义的事。要是源头不深,却想让河水流得远;根没扎牢,却想让树长高;德行不够,却想让国家治理好——我就算再笨,也知道这不可能,何况皇上您这么聪明呢?
注解:
· 浚(jùn):就是疏通、挖深,比如给小河沟清淤,让水流通畅。
· 下愚:魏征自谦的话,意思是“我这么笨的人”,其实是给皇帝留面子。
· 明哲:指唐太宗,就是“聪明的人”,夸皇帝的同时,委婉提醒他别犯糊涂。
· 写法巧在哪:用“树要扎根、河要疏源”比喻治国,不用讲大道理,皇帝一听就懂,还显得有说服力。
第二段:历史教训——开头做得好,后面别拉垮
原文:
人君当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,将崇极天之峻,永保无疆之休。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德不处其厚,情不胜其欲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长也。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莫不殷忧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。有善始者实繁,能克终者盖寡。
通俗翻译:
皇上您握着国家大权,地位这么重要,本来该把皇权维护好,让国家一直太平享福。可要是在安稳的时候不想着可能有危险,不戒掉奢侈、学着节俭,德行越来越差,还管不住自己的欲望——这就跟砍了树的根却想让树长茂盛,堵了河的源头却想让河水流远一样,根本不可能。自古以来的皇帝,接受上天的使命后,没一个不是在难的时候好好做事、德行很好,可一旦成功了,德行就变差了。开头做得好的皇帝真不少,能一直做好的却没几个。
注解:
· 神器:就是皇位、国家大权,古代觉得皇位是“神圣的东西”,所以这么叫。
· 域中之大:出自《老子》,意思是“天地间最重要的角色之一”,强调皇帝的地位。
· 殷忧:就是“特别担心的时候”,比如国家刚建立、有战乱的时候。
· 克终:就是“坚持到底”,这里指皇帝能一直保持刚开始的好作风。
本段魏征没直接说唐太宗“你现在要犯老毛病了”,而是说“以前的皇帝都这样”,既提醒了皇帝,又没让他没面子。
第三段:核心建议——皇帝自我修养10件要事
原文:
君人者,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,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,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,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,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,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,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,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,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,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。总此十思,弘兹九德。
通俗翻译:
皇上您要是真能做到下面10件事,就再好不过了:
1. 看见想要的东西,就想想“够了”,别贪心;
2. 想盖宫殿、搞工程,就想想“该停就停”,别让老百姓累着;
3. 想到自己地位高、容易摔下来,就学着谦虚,管好自己;
4. 怕自己骄傲自满,就想想江海能装下所有河的水,要学会包容;
5. 喜欢打猎,就想想“别赶尽杀绝”(只围三面,留一面让猎物跑),别玩过头;
6. 怕自己干活偷懒,就想想“从头到尾都要认真”,别半途而废;
7. 怕听不到真话,就虚心听下属的意见,别让人把话堵回去;
8. 怕有小人说别人坏话,就先管好自己,把坏人赶走;
9. 奖赏别人的时候,别因为一时高兴就乱赏;
10. 惩罚人的时候,别因为自己生气就乱罚。
把这10件事做好,再发扬自古以来君主该有的9种好德行,就没问题了。
注解:
· 三驱:古代皇帝打猎,只从三面围猎物,留一面让它们逃,意思是“做事有分寸”,不浪费人力物力。
· 九德:出自《尚书》,就是9种好德行,比如“宽厚又谨慎”“温和又坚定”,是古人觉得皇帝该有的品质。
· 这10件事实用吗:特别实用!从皇帝的个人贪心、做事分寸,到听意见、赏罚公平,几乎把治国要注意的点都覆盖了,一看就是真心为国家想。
第四段:总结——用好人才,轻松治国
原文:
简能而任之,择善而从之,则智者尽其谋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。文武争驰,君臣无事,可以尽豫游之乐,可以养松乔之寿,鸣琴垂拱,不言而化。何必劳神苦思,代下司职,役聪明之耳目,亏无为之大道哉?
通俗翻译:
选有本事的人当官,听正确的意见,那么有智慧的人会把所有计谋都献出来,勇敢的人会拼尽全力,仁爱的人会给老百姓办好事,诚信的人会对国家忠诚。文官武将都好好干活,皇上和大臣都不用瞎操心,皇上既能好好享受游玩的乐趣,也能像仙人一样长寿,平时弹弹琴、拱拱手,不用多说什么,天下就能治理好。何必自己劳心费神,替下属干活,累坏自己的眼睛耳朵,违背“轻松治国”的道理呢?
注解:
· 松乔之寿:赤松子、王子乔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,活了很久,这里是说“皇上治国好,不用操心,就能长寿”。
· 垂拱:就是“垂着衣服、拱着手”,形容皇上不用忙忙碌碌,国家也能管好。
· 无为:不是“什么都不做”,而是“不瞎指挥、不替下属干活”,让有能力的人去做事,是古人理想的治国状态。
图片
四、为啥这篇文章能流传千古?
整篇文章逻辑特别顺:先告诉皇帝“治国要攒德行”,再用历史教训提醒“别学以前的皇帝半途而废”,接着给“10条具体建议”,最后说“做好这些,你就能轻松当明君”。从“为啥要做”到“做什么”再到“做好了有啥好处”,一步一步说,让人一看就明白。
魏征没直接批评皇帝说“你现在太奢侈了!”,而是先夸皇帝“您这么聪明”,再用“树和河”打比方,用“以前的皇帝”当例子,既指出了问题,又给足了皇帝面子。这种“委婉提醒”的方式,不管是对皇帝还是对普通人,都让人容易接受。
魏征委婉地提醒皇帝:
日子好过的时候,别忘乎所以,要想到可能的风险——不管是国家治理,还是我们个人过日子,这点都很重要。
别贪心,别因为喜欢就乱花钱、乱做事——对皇帝来说是“别盖太多宫殿”,对我们来说就是“别盲目消费”。
一个人再厉害,也不如大家一起出主意;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,事情才能做好——不管是当领导,还是做团队合作,这都是真理。
总结: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不只是给皇帝的“建议”,更像一份领导者“管理+做人的说明书”。它告诉我们:不管地位多高、日子多好,都要懂分寸、能克制、听真话、用对人。也正因为这些朴实的道理,这篇文章才能流传千年,直到现在还值得我们用心品读。
亲爱的读者朋友,对于这篇文章,您还有哪些感悟和补充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