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夏,南方一些地方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,引起各界高度关注。
8月3日,广东省疾控局发布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,在过去的七天里,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,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。为了尽快阻断疾病传播,广东全民总动员,开启了大灭蚊行动。(此前报道:)
关于基孔肯雅热,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信息——
“基孔肯雅”是什么?
“基孔肯雅热”一词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,原意是“变得扭曲”,描述了该病的感染者因为严重的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。
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孔肯雅病毒,主要由蚊子传播,其中最常见的蚊媒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,这也是广东省正在大力灭除的对象。这两种蚊子也同时可以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。
图源:云南疾控
展开剩余79%如果感染了,会有多难受?
这种疾病的潜伏期为2至12天,通常为3至7天。
主要症状为发热与关节痛,还会出现关节肿胀、肌肉疼痛、头痛、恶心、疲劳和皮疹等其他症状。
正如“基孔肯雅”一词的原意一样,感染带来的关节痛,会让患者变得虚弱。
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基孔肯雅患者都会出现以上症状,可能仅出现其中一两种。专家提醒,如果患者仅出现关节痛的症状,并不发热或发热症状轻微时,则很容易导致漏诊。
新生儿和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更高的风险成为重症患者。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,因为有器官损伤和死亡的风险。
如何确定被感染?
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,尤其是近期从已知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返回的旅行者,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,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测。
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、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。从患者血清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或分离到病毒可确诊。
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通常在发病5天后检出率开始上升,急性期样本检测呈阴性的患者,应获取恢复期血样本检测抗体,若IgG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升高,则可以确诊。IgM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,可提示近期感染的可能性,不作为确诊手段。
会不会人传人?
不会。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蚊媒疾病。也就是说,其传播路径是人-蚊-人,即便未感染者近距离地接触患者,只要没有携带病毒的蚊子作为媒介,病毒就无法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。呼吸道、消化道或日常接触,都不是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。
虽然这一病毒并不人传人,但并不意味着其传染性不强。2025年发表一项研究显示,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指数R0值约为7,是登革热的两至三倍。因此,广东省依旧对患者进行了隔离措施,防止蚊子叮咬患者后再叮咬他人。
应当如何防范?
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,是较为完整的预防链路。
伊蚊生活在清水中,及时地清理积水可以防止蚊虫孳生。同时,应当积极响应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集体灭蚊行动,用点蚊香等方式消灭成虫。在本轮疫情中,广东省已启动有针对性的措施,开展全民灭蚊。
8月1日,广州市荔湾区桥中街道绿地开展无人机灭蚊行动。图源:视觉中国
除了积极响应卫生部门的行动,病毒传播地区的居民应当穿着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衣服,同时使用纱窗、纱门等装置防止蚊子进入室内,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涂抹驱蚊剂。
一旦怀疑自己感染病毒,患者应在第一周避免被蚊子叮咬,以防进一步传播给蚊子、感染更多人。
万一感染了,可以/不可以吃什么药?
目前,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物治疗,主要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。
临床上,一般用治退烧药和镇痛药来治疗病毒引发的发热和关节痛,同时建议患者大量饮水和多休息。
世卫组织同时提醒,患者在排除登革热之前,切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,因为这些药物可能诱发登革热出血。
会不会有后遗症?
大多数患者可以从感染中完全康复。
但基孔肯雅热导致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几天,也可能持续几周、几个月甚至几年。世卫组织同时指出,偶尔会有关于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眼部、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。
8月2日,佛山市三水区通过“三水发布”微信公众号向当地居民发布了基孔肯雅热后遗症的告知书,其中提到,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病痛或严重并发症,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。
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?
本周,广东全省新增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。说明当前广东省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。但国际疫情形势依旧复杂,据世卫组织数据,该病毒已在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被侦测到并传播。同时,近期的极端天气也给疫情带来了不确定性。
总之,面对基孔肯雅热,我们无需过度惊慌,但也需要保持警惕,积极预防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