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有时候,所谓“病”,其实是身体在悄悄救你。可偏偏,总有人把它包装得像个洪水猛兽,吓得你去排队、花大钱、求偏方,结果不仅没好,钱包还瘪了。
这事儿在医院里见多了。要说谁最懂这些套路?不是广告商,不是保健品推销员,而是医生。尤其是那些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十几二十年的人。
今天就摊开来说说,那些看似“吓人”,实则是身体自保机制的5种“病”。有人借此大做文章,甚至堂而皇之地搞起“治疗”项目,喊得比谁都紧张,其实大可不必。你不需要治病,你需要的是认清真相。
先从最常被“过度治疗”的高尿酸血症聊起。一听“高尿酸”,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“痛风”、“肾衰”、“关节变形”这些字眼。
确实,严重痛风发作会带来剧痛,但90%的“高尿酸血症”患者——尤其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人,根本没必要急吼吼地吃药。
尿酸,其实是身体清除自由基的天然抗氧化物,有研究显示,适度偏高的尿酸水平甚至与降低帕金森病风险有关。世界上不少长寿老人,尿酸值都“超标”,却活得比尿酸“正常”的人还精神。
那些一查尿酸高就立刻吃非布司他、别嘌醇的,反而容易把肾功能拖垮。药不是阿Q的拐杖,不能乱拿来撑健康。
再说“脂肪肝”。这个词一出来,立马让不少人联想到“肝癌”、“肝硬化”,仿佛明天就得躺平动手术似的。可轻度和中度脂肪肝,在临床上更多时候是良性的。
身体之所以“囤脂”,是因为你吃得多、动得少,肝脏无奈之下先“存着再说”。也就是说,这是个可逆的过程。
有些中老年人刚一体检查出脂肪肝,就被吓唬着吃上一堆所谓“护肝药”,还得自掏腰包去打“营养针”,可笑的是,他们连个症状都没有。
真相是,没有肝功能异常、没有炎症指标升高的脂肪肝,根本不需要药物干预。你要做的,是别再吃宵夜、别再天天葛优躺。肝脏其实活得比你想象中坚强,不打针也能恢复。
说到“颈椎病”,这更是一个被“滥用”的医学名词。近年来,每一个脖子疼、肩膀酸、头晕目眩的上班族,都会被贴上“颈椎病”的标签,然后一套理疗、按摩、拔罐套餐就来了。
问题是,很多人的症状根本不是颈椎病造成的,而是肌肉筋膜疲劳、姿势不良或睡眠问题。
真正需要手术干预的颈椎病患者,临床比例极低,甚至不到5%。绝大多数人,只要调整下坐姿、枕头高度、用点对症的非处方止痛药,根本不需要花大钱去做各种物理治疗。
而且那些理疗项目,很多没有明确疗效证据,就像你花钱去按摩,其实只是让自己感觉“被重视了”而已。
再讲一个“老年高血压”的故事。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,血压稍微高一点,就被子女拉去医院“降压”,一顿猛如虎的降压药上去,结果头晕、乏力、摔倒,反而引起了更严重的问题。
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,是一种“生理性变化”,高一点的血压,其实是身体为了维持脑供血的自我调节。研究显示,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,适度偏高的血压反而关联更低的死亡率。
你非要把他们的血压压到“年轻人标准”,就像给老牛套上小马的缰绳,纯属折磨。高血压不是一刀切的数字游戏,而是结合症状、体质、既往病史来判断的。别让数字绑架了你的健康感知。
还有个“高胆固醇”的老面孔。一查体检,“总胆固醇5.8,低密度胆固醇3.4”,立刻被告知要吃调脂药,有的甚至终身服用。
可问题是,胆固醇并不是“坏东西”,它是构成细胞膜、合成激素的原材料。没有胆固醇,你连维生素D都合不出来。
最新研究发现,老年人中胆固醇偏高者死亡率反而更低,这与它在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密切相关。
真正需要吃调脂药的人,是那些合并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脑梗的高危人群。普通人,仅靠一个化验单上的数字,就入药吃他汀,无异于用大炮打蚊子。
在医院门诊,经常看到一些被“吓”出来的患者。他们不是病情严重,而是被一堆医疗术语搞得不知所措。
体检报告像是一张恐吓信,动不动就红字标注,很多人还没搞清楚“异常值”到底啥意思,就已经开始“吃药保命”了。
这种医疗焦虑,被很多机构拿来当成“赚钱工具”。他们不厌其烦地“科普”疾病风险,却绝口不提发生几率、治疗必要性,让人以为只要不吃药,明天就得躺进ICU。
真正的医学,是帮助人理解身体,不是制造恐慌。比如很多“亚健康”状态,其实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结果,不是“病”,更不需要“治”。
你累、你乏力、你焦虑,不是因为缺了某种药,而是因为缺了节奏、缺了睡眠、缺了内心的笃定。
这并不是说这些疾病完全无害。它们只是不是必须立刻药物干预的“病”。
真正的问题,不是“有没有病”,而是“要不要治”,这中间要考虑太多变量:年龄、是否有症状、生活方式、家族史、心理状态。
而不是一看到红字就恐慌性吃药。医学不是“发现异常就干掉它”,而是“用科学判断是否该动手”。
很多人问,医生你自己会怎么做?坦白说,如果我发现自己尿酸偏高、脂肪肝轻度、胆固醇轻微升高,我不会吃药,我会立刻管住嘴、迈开腿,把时间花在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上。
而不是一边吃降脂药,一边啤酒炸鸡不离口,那才是真正“骗自己”。
最怕的不是病,而是对病的误解。误解才是最昂贵的医疗成本。我们不缺治疗方案,我们缺的是判断力,是对身体信号的正确解读。
这些年来,很多“假病”被包装成“真项目”,其实不过是把你的焦虑变现。你的健康不该被贩卖成一门生意。
说到底,我们对健康的焦虑,其实是对老去的恐惧。但衰老不是病,它是人生的一部分。我们不能幻想用药物冻结岁月,不能把生理变化全都当成“故障”。
不是所有“异常”都需要修理,有些是身体对你的善意提醒。
如果有医生告诉你:尿酸高了要吃药、脂肪肝得天天打针、血压高一点不行、胆固醇不能超过某个数……你要做的不是立刻照办,而是先问一句:“我有没有症状?我有没有其他风险因素?”这个提问,比任何一颗药都重要。
最后我想说一句——不是你生病了,而是有人想让你以为你生病了。
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。别再被体检报告吓破胆,别再被“专家建议”牵着鼻子走。
你的身体懂得比你想象中多,你需要做的,是听清它的声音,而不是听信别人的吆喝。
参考文献:
1.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(2019年版),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
2. 《脂肪肝防治指南(2022年更新版)》,中华肝脏病杂志
3. 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(2016年修订版)》,中国动脉硬化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
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