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(本文仅供学习、参考。文中所述配伍和方剂,在未经专业中医师许可下,不得盲目尝试。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方剂学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我始终认为,中医是一门朴素的学问。
因此,中医人,生来就应该是朴素的,应该脚踏实地。
这其中,就包含着对传统中医方剂的态度。
咱们现行的中医方剂学教材里,有很多彪炳千秋的好方子。文老师觉得,把这些方子用活用透,比什么都强。一味追求花里胡哨的“祖传秘方”、“独门秘方”,依我看,不见得有多好。
来吧,我们说一个,用教科书里的普通方子,治疑难杂病的故事。
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,当时55岁,初诊时间是2003年的9月份。
此人本身是一个干部,走仕途的。最近一段时间,由于受工作和家庭的影响,他的睡眠出现问题,连续十多天入睡困难。最严重的那几天,夜里只能浅眠1到2个小时。更让他头疼的是,这种失眠即便服用多种镇静药,也难有改善。
最后,在别人的建议和劝说下,他投中医治疗。
刻诊,患者脉象弦而细数,舌红苔薄黄。在睡不好觉的同时,患者总是觉得头昏耳鸣,心烦易怒,嘴巴里又干又苦,小便色黄赤。
了解到这些以后,医家书方如下:
天麻15克,夜交藤12克,茯神12克,生地黄12克,钩藤10克,生决明10克,黄芩10克,川牛膝10克,杜仲10克,桑寄生10克,黄连6克。
所有这些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5天以后,失眠等问题都有缓解,晚上可以入睡4到6个小时。原方稍作加减,再投10剂,患者诸证悉平,生活恢复正常。
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。它最初刊载于2007年的《光明中医》上。
图片
来,咱们简单聊聊。
首先,咱们说失眠的本质。中医对此的认识特别质朴,简单直接,这就是所谓“阳不入阴”。醒着,就是阳气占上风。睡着了,就是阴气占上风。到了夜间,阳气本应该减弱一点,阳气入阴,阴的一面逐渐占优势,如此才能入睡。那如果阳气当减不减,始终在那里“高高飘扬”,它不入阴,那人当然就无法入睡啊。
故而,治疗失眠,就是要让“阳气入于阴”。
你看,这就是基本原则。中医所有对失眠的治疗,都是围绕这个原则来进行。
那好了,面对上面的患者,我们如何帮助他“阳入于阴”呢?
首先,此人在失眠的同时,心烦易怒,病起于工作不顺和家庭矛盾。这就是提示我们,病在肝。肝主情绪,主疏泄。你记住,凡是这种因为这事儿那事儿不痛快,导致失眠,基本病根儿都在肝。
患者的肝到底怎么了?第一,琐事影响,患者肝气不舒,这是肯定的。其次,患者脉细数,口干咽燥,小便黄赤,这是阴虚有热。热迫血行所以舌红。热邪上犯于舌所以苔黄。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晰了,患者属于肝阴不足,肝阳上亢。肝啊,你记住了,是将军之官,跟那个老张飞一样,稍不留意,它就暴跳如雷。肝的暴脾气发作起来,劲儿就往上走,患者就头晕耳鸣。
好,到这里,我们就清晰了。患者之所以“阳不入阴”,核心问题在于肝阴不足,肝阳上亢。好似黑旋风李逵脱离了管束,哇呀呀满世界乱跑。
这时候怎么办?赶紧给他拽回来吧!阳气上亢,我们就往下压。肝阴不足,我们给补一补。
你看当时医家的用方——
天麻15克,夜交藤12克,茯神12克,生地黄12克,钩藤10克,生决明10克,黄芩10克,川牛膝10克,杜仲10克,桑寄生10克,黄连6克。
咱们挨个分析一下——
患者肝阳上亢,我们就得想法往下降。天麻平肝阳息肝风,钩藤息肝风清肝热,决明平肝潜阳。这三味药就负责抑制上亢之肝阳。
除了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,还有一味药起到辅助的平降肝阳的作用,这就是川牛膝。川牛膝可以引血下行,能活血。把壅在上面的血降下来,阳气才能降下来。为啥呀?因为血为气之母,阳气的载体,是血。血下来,阳气就像船上的人,也跟着人下来了。
黄芩,这个药苦寒,清肺火。这对平肝阳也有好处。为啥?因为肺金克肝木。肺中郁火清降下来,肝经阳热之气就多了一层约束。
当然,患者肝阳上亢,离不开肝肾阴不足这个根本因素。所以呀,得补肝肾之阴。生地、杜仲、桑寄生,就干这个事儿。其中生地和桑寄生补肾阴,填肾精,杜仲补肝肾,偏于补阳,属于阳中求阴。
最后,以茯神、夜交藤来安神。以黄连,来清心热。清心热有助于平肝阳吗?当然有啊。木生火。肝木,为心之母。中医讲,实则泻其子。你肝阳亢,我就清心火。你的子脏没了热性,母脏当然就燥热不起来了。
好了,到这里,我们就说到了今天的重点——切记,上方去掉黄连和生地,加上栀子,就是现行中医教科书上的经典方剂,天麻钩藤饮。
图片
这天麻钩藤饮,基本组成是天麻9克,钩藤12克(后下),生决明18克(先煎),山栀子、黄芩各9克,川牛膝12克,杜仲、益母草、桑寄生、夜交藤、茯神各9克。其作用,是平肝熄风,清热活血,补益肝肾。所治,就是肝阳偏亢,肝风上扰。患者一般是肝肾不足、肝阳偏亢、生风化热所致,症状是头痛、眩晕、失眠、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
可以说,中医在面对肝阳上亢、肝风上扰的局面时,往往想到这天麻钩藤饮。特别是由于肝阳上亢,阳不入阴所致的失眠,这个经典方子经过简单加减,往往可以很快见效。
那么,这个经典的方子在哪里记载呀?其实,就在我们的《中医方剂学》教科书。这就是方剂学里面记载的普通临床用方。正因为它经典,耐用,经得起时间和临床的检验,所以才被后世写进教科书。
那你说,这样的方子,中医人该不该熟练掌握呢?当然需要。我甚至认为,一个好的中医人,脑海中无需记忆太多。咱们把教科书上的好方子学透了,就够吃一辈子了。至于说加减变化,那就是无穷无尽,熟能生巧,越用越灵活了。
可见,中医终究还是质朴的。我们完全可以用简单的、普通的方子,治疑难杂病,治看上去很棘手的病。这不比花里胡哨的“祖传秘方”强啊?再说,哪儿有那么多“秘方”啊?不都是老祖宗的经典方子,变化而来的吗?
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失眠,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以后我们有机会再慢慢谈吧。今天,我们就说到这里。
全文完。我感谢你的阅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的股票配资价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